182
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,人們越來越渴望回歸自然、溫和的調養方式。藥食同源的理念自古有之,而膏方作為中醫智慧的結晶,正逐漸成為當代人調理身心的選擇。廈門膳緣食養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“鈺饋堂”,多年來深耕中醫膏方領域,以近乎固執的堅持,將古法熬膏的技藝延續至今。
近日,“鈺饋堂”經過資質審核、輿情監控等層層篩選,成功入選為品牌強國優選工程藥食同源膏方行業優選成員單位,企業信息錄入品牌強國優選工程數據庫,在權威平臺向公眾展示品牌形象。
優選工程以征集、遴選成員單位、行業典范企業為主線,旨在打造專業性、國家級、國際化自主品牌推廣平臺,發揮品牌引領作用,樹立新時代中國自主品牌形象。

清晨五點,浸泡了一夜的藥材在陶甕中蘇醒。接下來的七十二小時里,這些原料將經歷三次煎煮、三次過濾,再轉入銅鍋接受文火的漫長考驗。灶臺邊的師傅手持竹鏟,不時攪動鍋中逐漸濃稠的膏體,直到竹鏟提起時,琥珀色的膏汁能拉出透亮的旗狀弧線——這是流傳千年的"掛旗"標準,也是機器永遠無法精準復刻的手工智慧。
現代食品工程中,高溫提取與真空濃縮技術能在數小時內完成傳統工藝數日的工作,但鈺饋堂的銅鍋里,始終拒絕這種效率的誘惑。因為真正懂膏方的人知道,被壓縮的不僅是時間,還有藥材之間微妙的作用關系。就像老茶客能喝出炭焙與電焙的差異,長期服用膏方的人,同樣能辨別文火慢熬與工業濃縮的區別——前者藥香醇厚,入喉有層次分明的回甘;后者往往只剩甜膩的糖漿感,失了膏方的魂。

鈺饋堂的原料室里,當歸、黃芪、茯苓等藥材按節氣分類存放。這里的選材標準帶著鮮明的傳統印記:茯苓必選云南野生菌核,枸杞只用中寧頭茬,就連作為輔料的黑芝麻,也要經過手工淘洗去除浮殼。這種對道地藥材的執著,源于一個簡單的認知: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,必須以優質原料為載體才能生效。
冬季熬制的固元膏,會特意增加桂圓的比例以助陽氣;夏季的酸梅膏則加入烏梅、山楂,順應時令清熱生津。這種應時而變的配方邏輯,正是中醫"天人相應"理論在膏方中的具體實踐。在鈺饋堂的配方簿上,每個方子旁邊都標注著創制年份和適用體質,仿佛一本可以吃的節氣備忘錄。

在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,鈺饋堂的慢顯得格格不入。一鍋阿膠糕從備料到成膏需要七天,年產不過萬盒。但正是這種"不劃算"的生產方式,反而成了品牌最堅固的護城河。老顧客們清楚地記得,連續服用三個月玉竹膏后,春秋季咽喉不適的癥狀明顯減輕;失眠多年的上班族發現,睡前含一勺酸棗仁膏比安眠藥更讓人安心。這些真實的改善,都在無聲地驗證著一個道理:有些過程,終究快不得。
如今,當養生市場充斥著"三天見效"的營銷話術,鈺饋堂依然安靜地守著那幾口銅鍋。灶膛里的火苗躍動著,映照出墻上一幅泛黃的老話:"欲速則不達,驟進必粗疏。"這或許就是古法熬膏給現代人最重要的啟示:真正的滋養,從來都是一場與時間的溫柔談判。